2016年3月,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运行。六年来,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坚持争先创优、干在实处,狠抓流程再造、推进制度创新、强化科技赋能,着力构建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截至2022年9月底,累计进场交易项目1.7万余个,交易金额3400余亿元,节支增收资金200余亿元,有效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用实际行动推动放管服改革、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一、狠抓流程再造,打造最优交易环境
(一)改造硬件设施,让环境更舒适。为满足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场地需求,中心结合实际对已有硬件设施进行持续改造提升,对开标区、公共服务区、办公区、评标评审区等进行了科学划分。截至目前,建有开标室6个,评标评审室10个,不见面开标室1个(含机位4个),远程异地评标室2个,可满足10个项目同时评标评审;同时对评标评审区域硬件设施重新规划调整,增加专家打印室、划定评标评审“一米线”,将评标评审区域向外延伸、实现了专家和代理分离用餐,有效提升了场地效能,为各交易主体营造了舒适的交易环境。
(二)压减办理事项,让交易更高效。为切实优化进场项目交易流程,中心对项目交易涉及的诚信入库、项目注册、信息发布、档案管理等事项进行逐一梳理。企业诚信入库由中心成立之初的10小时内核验,优化为企业线上自动核验、秒提秒办;项目进场登记由之前线下的项目注册、分包信息、场地预约等多个环节分步提交、人工审核,整合为线上一次性提交核验,登记效率提升了50%;信息发布方面明确信息公示模板,政府采购项目实现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对接,切实为项目发起方减负;在全面取消纸质汇总材料收取,实现中标(成交)通知书网上打印、合同在线签订的同时,建成电子档案系统,深化流程再造,对进场交易过程中涉及的各环节进行流程再压缩、时间再缩短,跑出交易加速度。
(三)扩展服务内容,让群众更满意。中心在2016年实现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土矿交易、产权交易等四大领域“应进必进”的同时,扎实推动国有企业、公益医疗机构、学校、股权等事项进场交易,全面推进齐鲁云采网上商城、政务服务中介超市、药品“直采双百”等各项工作,涉及公共资源的多个交易板块同步运行,全方位提升公共资源配置。在服务范围拓展的同时,服务内容不断延伸,针对重点项目开展系列“交易服务走出去”活动,对新文件、新政策、新问题等开展系列线上线下培训,累计培训万余人,有效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的感召力、影响力;同时,通过第一时间免收招标文件工本费、免收自主选择进场交易项目保证金、免费发放CA数字证书,开通疫情期间绿色通道、开展延时服务等系列举措,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重点项目服务水平。
二、推进制度创新,提升见证服务水平
(一)加强党建引领,促进业务共融。为构建“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双融双促工作机制,中心在组织召开支部委员会、主任办公会等重要会议安排部署重点工作时,将党建和业务工作统筹安排、共同推进。深入开展了系列“深学理论、精研业务”学习培训活动,组织志愿者在有关道路和社区常态化开展秩序维护、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提前预留、临时加场、周末加班等方式助力复工复产、引黄灌溉、教育民生等重点项目开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始终。通过双融双促,中心成功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同时中心党支部也被授予“五星级示范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二)抓住重点难点,维护交易秩序。中心及时把握进场项目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点,在全省率先出台《自主选择进场交易项目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了自主选择进场交易项目工作秩序,有效解决了《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外项目进场交易规范管理难题;制定《不良交易行为线索发现处置办法》,有效规范了各交易主体行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标采购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有效遏制了交易过程中的不良交易行为发生;针对中心工作人员除实行定期考核、廉政承诺外,印发《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考勤管理办法》,提升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自律意识、服务意识,形成了风清气正、公正交易的良好氛围。
(三)补齐短板弱项,规范交易环节。六年来,中心通过制度建设,补齐工作过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赋能见证服务水平提升。针对保证金退付问题,出台《交易保证金管理办法》,提升退付效率;结合电子化发展实际,制定《电子交易平台权限管理制度》《网站信息发布管理制度》《网站安全管理制度》《监控设备及录像资料管理办法》,确保信息可溯、数据安全;同时印发了《应急预案》《投诉处理管理制度》等,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了对各交易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助力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强化科技赋能,助力平台转型升级
(一)全面推行全流程电子化。六年来,中心通过一系列电子化建设,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由现场交易到网上交易的转变。2016年招标采购试点网上领取交易文件,迈出了电子化交易的第一步;2017年开标评标各环节电子化全面打通,推行全流程电子化;2018年建成首个远程异地评标室,开展了首例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020年建成不见面开标系统,推动了疫情期间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正常开展;2021年上线掌上交易,让招标采购在移动端交易成为现实;2022年建成电子档案系统,提升了档案存储、查询效率。截至目前,完成不见面开标项目(标段)1.9万余个,为交易主体节约资金5000余万元;完成远程异地评标评审项目100余个,涉及交易金额100余亿元,交易质效全面提升。
(二)扎实做好强链延链文章。在推进全流程电子化的同时,中心十分注重电子化交易相关环节的优化提升和服务链条的延伸。2019年成为全省4个CA互认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实现全省CA互认,之后实行CA免费发放、上线无介质“移动CA”,截至2022年9月底,发放免费CA共1.5万余个,累计为交易主体节约资金450余万元;2020年自行开发建设的电子保函服务平台上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投标过程中现金流紧张、负债率高等问题,截至2022年9月底,累计开出电子保函1800余笔,担保金额超4亿元;2021年开始运营齐鲁云采网上商城、政务服务中介超市,截至2022年9月底,网上商城入驻供应商突破3000家、交易额突破6亿元,中介超市入驻中介机构突破350家、成交量突破1000笔,整体工作全部位居全省前列,有效加强了交易平台服务见证能力。
(三)注重细微环节创新提升。优质服务体现在细微之处,中心针对竞争性磋商等涉及的多轮报价实际情况,在评标系统内开发设计多轮报价功能,评委一键点击、系统短信发送、企业线上报价,实现了不见面开标系统的全面推广和应用;针对常见不良交易行为线索,在系统内实现了投标名单和保证金缴纳异常信息自动标红、技术标雷同性分析相似部分智能比对等,通过电子化手段提高了评标评审效率;针对交易主体在电子化交易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将中标通知书升级为签章后提交、系统内增加中标金额大于预算额提醒、诚信入库实现在线调取电子营业执照等,对各交易环节进行了有益补充。
六年来,在全体工作人员努力下,中心各项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蝶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后中心将继续以推动平台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持续提升服务见证能力,找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实际行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位,用“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奋进新时代、争做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