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项目是稳增长、惠民生、促转型的“定盘星”,公共资源交易环节则是项目从蓝图到实景的“咽喉要道”。近年来,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突破传统角色定位,以全周期赋能为抓手,创新推出靶向性服务举措,为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注入强劲动力,谱写了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从坐等受理到靠前护航,把服务嵌入项目全流程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城市,聊城重点项目多涉及跨区域协作与多业态融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对接,将服务向前延伸至项目立项之初。一是清单化建档实现精准服务,梳理省市两级重点项目98个,建立服务台账并安排服务专员“一对一”对接,明确交易类型、关键节点及特殊需求;二是针对2025年省市级重点项目向建设单位(招标人)推送《服务指南》《服务手册》,涵盖招标计划发布、数字证书应用、保证金减免等事项,并同步市县两级交易中心信息,明确市县两级服务专员及联系方式,通过双向联动打通重点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从按规办事到创新赋能,用效率革新激活项目动能
时间就是效益。为实现“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成本最低”目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打出“绿色通道+数字赋能”组合拳。一是绿色通道“三优先”保障紧急项目。开辟优先受理、优先核验、优先安排场地通道,实行即来即办,技术团队24小时值守解决评标问题。评标场地保障率100%,紧急项目可协调周末、夜间开标评标。提供午间不间断、下午延时服务,2025年以来累计提供延时服务约160小时,以“白+黑”“5+2”工作模式推进重点项目。二是数字赋能“全线上”降低交易成本。依托全流程电子化平台实现“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公示”全环节线上化,投标人无需到场即可参与。以东昌府区马官屯村、代庄村城中村改造EPC项目(马官屯村)为例,通过远程异地评标系统跨省联合评审,节省企业差旅成本超100万元,全市重点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率达100%。
三、从单兵作战到合力攻坚,用系统思维破解复杂难题
聊城重点项目多涉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易环节常面临多部门审批、多领域规范交叉难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构建跨部门、多维度协同机制,形成服务合力,联合沿黄9省城市建立交易协作机制,实现场地共享、专家互派、数据互通,避免“一地一标准”导致的交易碎片化,累计节约招标成本超200万元。
四、从交易完成到服务升温,用长效机制巩固服务成效
交易结束不是服务终点。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跟踪问效、复盘优化,将服务向后延伸至项目落地后,形成“服务-反馈-提升”良性循环。一是“回头看”回访补短板。项目交易结束1个月内,通过问卷、电话等方式回访招标人及中标人。针对中小企业不熟悉电子保函导致投标保证金提交延误的问题,随即开展操作培训,制作图文指南和短视频教程,使后续项目保证金提交通过率从75%升至100%。2025年以来,累计回访项目111个。二是数据复盘促经验复制。每季度分析重点项目交易数据,提炼可推广经验,推动服务从“个案应对”升级为“标准输出”。
当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全周期赋能”实践,正推动重点项目加速从“纸上蓝图”变为“地上实景”。这既是服务方式的创新,更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生动诠释;既守住了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底线,又以创新思维激活服务效能。未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持续以“全周期赋能”为墨,绘就水城蓝图加速变现;用“阳光交易”作帆,护航区域发展破浪前行,让重点项目的“加速度”转化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